新華網上海5月3日電(朱翃 王若宇)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已成為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街區作為社會工作的“中間層”,因參與主體多元、缺少組織依托、環境相對復雜,曾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隨著上海黨建全覆蓋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多格合一”的持續推進,各個街鎮都設置了“街區書記”這一崗位。這些“街區書記”們雖然很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但他們立足街區,肩負協調日常事務和黨建拓展等諸多任務,被街坊鄰里親切地稱為街鎮的“小書記”。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新華網“解碼街鎮”欄目走近這些“小書記”,發現有別于傳統社區、街面工作的大叔大媽們,這群年輕人在充滿煙火氣的街頭巷尾,用自己的“三字經”,日益成長為街鎮工作的中流砥柱,帶領街區走向更好發展的“主心骨”。
“小書記”三字經之“勤”
1990年出生的陳駿杰,于2024年9月開始擔任閔行區虹橋鎮虹梅街區黨支部副書記,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已經把轄區情況“爛熟于胸”。“虹梅街區有746家商戶、12個快遞外賣的站點、2個農貿市場、7個村級公司、10個居委會,共有22個‘兩新’黨組織。”陳駿杰介紹情況時脫口而出。
圖為閔行區虹橋鎮虹梅街區黨支部成員走訪慰問街區新就業群體。(受訪者供圖)
能對情況如此熟悉,有賴于他履新街區副書記這一崗位以來,已經完成了對轄區商戶、站點、居委多輪“全覆蓋”走訪。“我是一位退伍軍人,又是屬‘馬’,可能特別能跑吧。”陳駿杰幽默地說道。特別能“跑”的背后,是一個“勤”字——只要一有時間,陳駿杰就去街區里走訪,“勤邁腿”去走,“勤動嘴”去聊。從陌生到熟悉,再從熟悉到成為朋友,變化就在一次次的走訪中從量變到質變。
陳駿杰告訴新華網:“有時候,與其點個外賣,我寧可多走幾分鐘到餐飲店去堂食,一來熟悉情況,二來還能和店家聊上幾句;有時候,我去理發店理發,能和‘Tony’老師聊上半小時。我相信,日日行便不怕千萬里,常常做就不怕千萬事。”
憑借一份“勤”,聯上一段“情”,陳駿杰就這樣牽頭創建起了“虹梅樂鄰會”,把特色小集市搞得紅紅火火,成為居民們喜聞樂見、商戶們積極參與、社區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平臺。在這里,百姓以優惠的價格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各色商品;商家們走近廣場、社區,擴大了銷量、提升了知名度;陳駿杰則在其中發掘熱心商戶、優質產品,甚至把酒店、餐飲、理發店、糖果店和婚慶公司“攢”成了一個產業鏈,讓每個參與方都在其中有滿滿的“獲得感”。
如今,虹梅街區的商戶們,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不再是撥打12345熱線來投訴,而是直接找街區黨支部,給陳駿杰發微信、打電話,“小陳書記一定會幫我們想辦法、提建議的,他是個熱心人、更是個勤快人”。
“小書記”三字經之“細”
虹口區北外灘中心街區的黨支部書記王祺玉,是一位1999年出生的年輕姑娘,戴著眼鏡、扎起馬尾辮的她,初看讓人感覺還是一位大學生;可她卻已經在北外灘中心街區,讓街坊鄰里對這位“小書記”刮目相看。
圖為王祺玉在開展日常工作。(受訪者供圖)
“告別象牙塔、走近小弄堂,街區里充斥著熱鬧的家長里短。沿街商鋪的經營主體多為個體戶,和樓宇園區、周圍居民區的住戶相比,對生活的訴求不同。此外,街區內的新就業群體,多為來去匆忙的外賣員、快遞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等,他們的訴求也具有特殊性。”王祺玉談到自己工作的心得,“與人交流,貴在走心,要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日常工作要能夠從細微之處捕捉關鍵信息,更要能把繁瑣的工作做到細致入微”。
根據“每日隨訪、雙周必訪、每月全訪”的全覆蓋原則,王祺玉采用最傳統的方法——畫地圖、鐵腳板,和支部成員走街串巷,漸漸認識、熟悉街區中“小個專”店面老板和快遞員、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從寒暄打照面、到坐下聊家常,從一開始的疏離、到后來的熱情,她漸漸放下開口問詢時的緊張,街區里的沿街商戶也慢慢放下心防,主動和王祺玉說起他們的期待和訴求。
外來務工的快遞小哥,對異地社保繳納有困惑;店面老板提出街面石磚不平整,給顧客進出來往帶來隱患;小孩子們渴望家門口能有塊放學后“動一動、玩一玩”的場地……一條條、一件件,小王書記把問題都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進行類項合并,分條線進行上報,聯系、咨詢有關部門,盡可能幫助他們牽線搭橋,解決問題。
冬日里的一杯熱茶、節假日的一次義診、書架上的一本科學科普書……在王祺玉眼中,只要街區里有人提出的需求,再細小也是服務對象的一個訴求、一份惦念,“街區工作,事不避小。我把一項項工作做細致了,就像織布一樣,一根根細線便織就了街區發展的精美圖案”。
“小書記”三字經之“實”
初見“90后”的王奕軒,大方得體、颯爽干練,以為是徐家匯某幢高檔寫字樓里的白領精英,其實她的工作卻非常接地氣。作為徐匯區湖南路街道武康安福街區黨支部書記,她每天穿梭在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傾聽商戶需求、對接資源、解決難題,用她自己的話說,“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各種各樣,其實歸結起來就一句話,就是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圖為湖南路街道街景。(受訪單位供圖)
“做好街區書記,首先要將家底子摸清楚。”2024年上任伊始,王奕軒便開始了“大走訪”工作。她帶領團隊對沿街商鋪逐一調研,記錄商業形態、黨員數量、經營難題等關鍵信息,并建立動態臺賬,工作突出的就是一個“實”。
“王書記您好,現在每逢周末、節假日,我們在街區上廁所都要排很長時間,可以幫忙挖掘一下附近還有其他廁所點位嗎?”隨著武康—安福風貌街區熱度的持續攀升,已經成為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地”,每到周末、節假日人流如織。王奕軒時常在走訪商戶時收到類似的求助。商戶們普遍反映的“如廁難”問題被認定為“高頻事項”,在片區層面快速得到了處理和解決,切實實現企事快辦。
湖南街道管理辦接到相關訴求后,立即著手梳理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及其周邊地區共12條路段上的廁所點位信息,在現有的公共廁所和街道黨群服務陣地廁所點位基礎之上,借助淮中片區黨委的多元協商平臺,積極聯系區域單位、沿街商鋪,溝通內設廁所對外開放時間,最終形成了包含22個點位的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廁所地圖。
從接訴到辦理再到辦結,三天時間,這個困擾沿街商戶和游客們的“煩心事”就辦完了更辦“實”了。
此外,在王奕軒的宣傳發動下,共有31家沿街商鋪加入了“咖啡杯不落地”計劃,環境干凈整潔有了助力;五原路上的王爾德花店也充分發揚“主人翁”精神,主動承擔起店門前兩塊公共花壇的綠化養護管理……
“大家從街區的客人變成了主人。”王奕軒欣慰地說。如今,商戶、居民與黨員共同維護街區秩序,“文商旅居”融合的武康—安福風貌街區煥發出更加蓬勃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