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制作:方金洋
新華社天津4月20日電(記者黃江林、王寧)前一陣,家住天津市和平區勸業場街道靜園社區的劉大爺遇到煩心事:生病后正需要照顧時,自己的多個子女因心存芥蒂,遲遲不到病床前陪護。無奈之下,老人向社區求助。
“聽到這個情況,我們立即找來法律咨詢專家和社區普法調解志愿者,從專業角度跟老人的兒女釋法說理。”靜園社區居委會主任梁娟說,強大的法律“顧問團”介入后,當事人思想疙瘩很快解開,老人的贍養、探視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梁娟所說的法律咨詢專家來自天津市和平區法學會,這一案例,也是該學會創新法律咨詢專家制度、設立法律服務站服務基層治理的生動寫照。
“和平區是天津中心城區的核心區,老舊小區多,人口密度高,房產權屬雜、價值高,婚姻家庭、遺產繼承等糾紛矛盾多發。”和平區法學會專職副會長孫超說,破解這一基層治理中的難題,發揮法學會“智囊團”“思想庫”“人才庫”的作用成為有效一招。
2022年,和平區法學會從公、檢、法、司、信訪等單位的業務骨干中,挑出矛盾調解經驗豐富、業務素養突出的會員,選為法律咨詢專家。此后,隨著和平區法學會法律服務站在全區6個街道揭牌,法律咨詢專家及基層民警、法官、檢察官、志愿者等專業力量充實到服務站,一支專解老百姓“急難愁盼”的法律隊伍挺進了街道社區一線。
國浩律師(天津)事務所合伙人梁學敏,有著十余年從業經驗,擔任和平區法學會法律咨詢專家后,她成功化解了一場持續約30年的“老大難”。
1993年,吳先生的母親、舅舅等幾名親屬在公產房拆遷中分得兩套房,但如何分配使用,幾名親屬始終沒能達成一致。吳先生一家雖住進了“新家”,但長期無法簽訂公產房租賃合同,隨著時間推移,家屬落戶、孩子上學等問題日益突出。
“這件事曾被反映到不同部門,但因為年代久遠、部分證據滅失、親屬關系復雜等因素,最終都不了了之。”孫超說,和平區法學會了解后,找到梁學敏和另一名法律咨詢專家李瑩負責該案的論證與咨詢。
接到任務的梁學敏并沒有被困難嚇退,她與李瑩一道來回在檔案館、房管站以及公證處等地穿梭,走訪與案件有關的單位和人員,在泛黃的檔案資料、碎片化的證言中抽絲剝繭。
“我們在一份上世紀90年代的法院案卷檔案中尋找到了關鍵線索,最終還原了糾紛原貌,并進一步理清了房屋權屬。”梁學敏說。
在梁學敏等人細致地工作、客觀地分析、耐心地調解之下,這件陳年積案2個月時間得以徹底解決。
“法律明白人參與化解矛盾糾紛,既能夠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利益訴求,對比較復雜的事情,也能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依法處理的有效對策建議。”在參與化解幾十件信訪積案后,梁學敏感受深刻。
圖為和平區法學會法律服務站。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組織法律咨詢專家、普法志愿者到街道宣講普法,為群眾解答涉法問題,在解決沉年積案中化解基層矛盾,推動形成“小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的治理格局。和平區法學會設立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及法律服務站以來,累計普法1500余次,協調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100多件,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1月,和平區法學會獲得“全國法學會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強化法律服務站點和法律咨詢專家的雙向協作,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探索更多靈活的解紛辦法,讓服務更接地氣、解紛更有實效。”和平區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區法學會會長陳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