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00后”女電工王華欽(右一)在中老鐵路寧洱站貨運場檢修燈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殷學合 攝)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題:是“建設”也是“創造”:越來越多“00后”在基層實現人生價值
新華社記者馬欣然、汪海月、李杰
五一假期,西北戈壁上蘭新鐵路嘉峪關站站場改造工程現場依舊繁忙。
24歲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電務電化工程有限公司員工宋文彪正在變電所用“智慧大腦”進行施工巡檢。去年,該站點啟動更新改造,剛入職不久的宋文彪主動申請到施工一線工作。
“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讓我在這里摸索出‘模塊+智慧’的融合秘籍。”宋文彪告訴記者,模塊化是將施工環節合理優化順序、多并線施工等以大幅提升效率,配備“智慧大腦”可以降低人工巡檢疏漏風險,動動鼠標即可“一目千里”。
宋文彪自稱是一名“鐵路人”,他對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里“擁有10萬英里(約16萬公里)鐵路”的宏偉規劃印象深刻,“中國鐵路現代化是干出來的,年輕人投身基層才能充分發揮所學、鍛煉所長”。
工廠車間、科技前沿、田間地頭……越來越多像宋文彪這樣的“00后”們在基層鍛煉,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建設力和創造力。
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有活躍的創造性思維與豐沛的勞動熱情,有卓越的學習素養與適應能力,這些特質讓一群群“最年輕的人”活躍在科技前沿:突破7000米深潛技術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團隊平均年齡32歲,將人類“視界”延伸到百億光年之外的“中國天眼”FAST團隊平均年齡30歲。
2月28日,“00后”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支持團隊工程師楊俊(右二)和同事在公司為客戶介紹一款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浪潮,大膽嘗試、勇于突破、掌握新技能,都是青年人才的獨特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沈杰說。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大量新興職業應運而生,服務領域新職業數量尤為突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成為“新職業版圖”中的主力。
健康照護師,這個為規范護理服務從業者執業、促進長期照護職業化發展而設立的新職業,吸引了諸多年輕人加入。“00后”方思雨就是其中一員。
從護理專業畢業后,她和幾個同學合伙辦起了家政公司,既當老板又能接單服務。從事這個職業三年以來,她已經服務過200多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
“服務行業最接地氣,只要擁有誠意與創意就能把熱愛的事情做到最好。”方思雨說,打算今年在濟南再開一家分店。
為讓青年群體發揮優勢、施展才干,中國三部門近日提出17條政策舉措,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從就業服務到技能培訓,全國超18萬個工會驛站將越來越多的服務信息送達新就業群體。
各地紛紛出臺“政策包”吸引青年扎根基層,甘肅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的標準、持續17年“發紅包”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服務西藏專項志愿者享有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優惠政策,讓基層與青年人才“雙向成就”。
當前,已有超過10多萬名青年干部在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數十萬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數百萬名青年學生參與暑期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4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通過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的“三支一扶”計劃到基層施展才干。
25歲的苗族姑娘梁巧護送放學的孩子們回家(4月30日攝)。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大苗山深處的母校,和父親一起站到三尺講臺上,為鄉村教育增添力量。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直播間推介當地土特產、用短視頻記錄農產品制作流程、將市場反饋及時和助農企業對接,去年8月成為安徽省鄉村振興計劃志愿者后,22歲的小伙子邵健平來到池州市貴池區馬衙街道辦事處任職,新技術與新思路為老鄉們帶來了人氣和財氣。
“僅今年1月的公益直播,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突破20萬元。”他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
跟許多寒窗苦讀走出鄉村又學成歸來的返鄉年輕人一樣,攻讀市場營銷專業的邵健平也會面對來自親朋“為何要回”的疑問與不解。他總是笑著回答:“很簡單,用所學讓家鄉變得更好!”
正是這種“實干精神與帶頭作用”讓青年群體有了切實的獲得感,自我價值在職業規劃中得到實現。
“扎根基層、奮斗一線是‘00后’所必需的‘成長營養液’。”沈杰說,“這群年輕人將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頻,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者與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