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姜剛 周暢
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能夠持續(xù)釋放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近年來,我國開展多輪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取得積極進展。然而,半月談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寫材料、跑會議、搞評審、忙接待等非科研工作仍耗費科研人員過多精力,令其嘖有煩言。
“大家都圍著這些事在轉圈”
在半月談記者采訪中,多名科研人員反映,他們被繁雜的非科研工作所累,真正搞科研的時間“都不夠用了”。
需要填寫的材料五花八門。一位專家說,申請基金項目書、評審意見、檢查考核和評估材料等,一年要寫幾十萬字,問題是這樣并不能產(chǎn)生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寫這些東西產(chǎn)生不了直接成果。”
“很大精力都花在寫申請基金項目書上。”華東地區(qū)一名高校特任教授說,自己一個項目書,圖片就打磨至少10遍。如果有的科研人員頭上沒有人才“帽子”,申請項目則要付出更多精力。“拿不到項目,考核就完不成,理論上說可能被降職降薪,甚至被辭退。”
主動或被動參加各種會議,成為一些科研人員的“煩心事”。有科研人員以學術研討會舉例,此類會議對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學進步作用巨大,但近年在一些行業(yè)和領域,學術研討會一定程度存在泛濫走偏的情況。
“一些領域類似主題的研討會在不同城市、單位多次舉辦。如果科研人員頻繁到各種會議上作報告,就很難有足夠時間做研究。”中部地區(qū)一名高校教授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同質(zhì)化、低質(zhì)量的學術研討會占用科研人員大量時間,尤其有的會議還要求有領導職務、有頭銜、有“帽子”的人參加。
參加科研項目評審,本是科研人員“分內(nèi)事”,但為了爭戴各類“帽子”,有的四處“求人”,甚至請托、“打招呼”。一位高校教授反映,為了維護關系、拿到經(jīng)費、得到資源、戴上“帽子”,一些科研人員不得不學著與人交際、迎來送往。
在一些本應專注于高精尖科研的重點實驗室,部分科研人員的精力被接待、參觀等事務占用。“我們實驗室平均每3天接待一次。”一名高校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說,參觀方來自相關院校、政府部門等,每次接到參觀任務后,就要安排相關科研人員介紹,不時遇到“走過場”式參觀。
部分科研人員還反映,他們要應付各種非科研類考核,如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校企合作等方面任務,并上報各種獎項,“大家都圍著這些事在轉圈”。讓他們感到困惑的是,越是頂尖、高水平團隊,越應專注科研,但現(xiàn)實似乎陷入“水平越高、負擔越多”的怪圈。
苦了專家、誤了科研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繁重的非科研工作負擔不僅擠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還束縛住手腳和創(chuàng)造力,影響科研效果和成果產(chǎn)出。
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高校人事處干部認為,相關人才評價體系還不夠多元,破“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時,一些體制機制的慣性仍然存在,如人才“帽子”與個人待遇、項目、經(jīng)費等掛鉤。此外,有的不合理工作負擔還與焦慮心理和學術風氣走偏有關。
多位科研人員直言,“評來評去”的“帽子”工程、“報來報去”的“格子”工程、“請來請去”的“面子”工程,苦了專家、誤了科研。
“現(xiàn)在不敢申報項目,報了就要去‘求人’。越大的項目、越大的‘帽子’,就越需要做‘工作’,有的最終變成誰關系好誰上。”一位行業(yè)領軍人才對科研不正之風表示擔憂,認為一些項目申報,報來報去,最后變成“考驗人性、考驗人心”。
這種擔憂有一定普遍性。今年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wǎng)站刊發(fā)《2024年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二批次)》。此次通報的10起學術不端案例中,某高校教師在項目評審過程中請托、約定答辯問題,并在自己成為評審專家后泄露身份、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案例,位列其中。
讓受訪科研人員憂心的是,此類風氣之下,有的人無法心無旁騖地攻堅克難,容易患上科研“浮躁癥”。“科研人員的心態(tài)一旦亂了,就再也坐不住‘冷板凳’了。”一名高校科研人員說,長此以往,對學術環(huán)境、學術氛圍和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恐造成不利影響。
以釘釘子精神為科研人員“減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jīng)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jīng)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diào)度權。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
進一步推動全會精神落實落細、見行見效,還須為廣大科研人員做好“加減法”:一方面,做減負的“減法”;另一方面,做技術賦能、多元評價的“加法”。
長三角地區(qū)一所重點高校研究員認為,可在充分調(diào)研了解科研人員負擔種類、根源的基礎上,制定切實有效的“減負”舉措,比如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摒棄唯“帽子”傾向,簡化項目評審意見、檢查考核評估等材料要求、評審流程,減少不必要的低質(zhì)量會議等,預防“不合理負擔”新“變種”,保障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另外,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各地可整合大數(shù)據(jù)、大模型等技術,賦能項目評審、材料申報等,讓科研人員能從表格、材料中解脫出來。
目前,一些高校開始探索不以論文為評價人才的單一依據(jù),并拓展到以實踐型、應用型成果來多元評價人才。受訪科研人員期盼逐步建立以科技創(chuàng)新質(zhì)量、貢獻、實際效果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繼續(xù)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