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董建國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這是閩東大山深處的壽寧縣下黨鄉過去的真實寫照。如今,鄉親擺脫貧困,山鄉發生巨大變化。近期,半月談記者在下黨鄉蹲點采訪發現,這里交通改善、村容整潔、產業興旺的同時,下黨鄉親也有了新期盼。
路通客紛紛
從福州驅車3個多小時,到下黨已近黃昏。登上文昌閣遠眺,清澈的修竹溪奔流不息,鸞峰橋飛架峽谷之間,街上游人如織,民宿、餐館點起火紅燈籠,山鄉內靜謐而富足。
下黨鄉下黨村村貌 林善傳 攝
下黨建鄉于20世紀80年代,這里“地僻人難到”,曾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半月談記者走進“幸福茶館”,經營者王光朝老人回憶,過去的下黨僅靠峭壁巖石上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群眾怕生病,怕挑化肥,甚至不敢養肥豬。
1991年,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總長12.5公里的進鄉公路開通。之后,下黨鄉親們通路的愿望一步步變成現實,2020年全長12公里的下黨至尤溪段公路通車;2023年省道207線下黨通往浙江省慶元縣的公路通車。如今下黨全鄉的公路網絡已四通八達,建成5條進鄉公路、10條通村公路。
“天塹變通途,乘車到縣城從原來的近3個小時縮短至40多分鐘。”下黨鄉黨委書記吳觀前說,過去這里自然條件艱苦,但下黨群眾脫貧發展愿望非常強烈。“我們不等不靠、以干得助,不少村民在公路修建過程中義務投工投勞,齊心協力干成了旁人認為干不成的事。”
制約下黨鄉發展的交通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如今每天都有客人來。”在“難忘下黨”主題展館內,擔當講解員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擦著汗水說,越來越多人來到下黨。“在上級關懷支持下,下黨鄉還成為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寧德分會場的所在地。今昔對比,恍若夢里。”
下黨鄉以講好“下黨故事”為主線,整修黨群連心路、鸞峰橋等現場教學點,致力打造紅色旅游新地標。去年,當地培訓各地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高校師生等5萬多人次,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還吸引200多名返鄉和外來年輕人扎根。
“靠山吃山唱山歌”
告別“幸福茶館”,半月談記者走進下黨鄉的山野間,順修竹溪而下來到了下屏峰村,只見清澈的溪流繞村而過,一排排樓房錯落有致,綠油油的茶山上,村民正在采摘秋茶。
據了解,下黨鄉有茶園4000多畝,種茶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下屏峰村的旗峰茶廠,村主任楊尚標正帶領村民趕著制茶。“茶廠讓150多戶農戶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村里種的是福云6號,眼下正是秋茶上市時。”
在下黨村的智慧茶園,100多個攝像頭分布在茶園各處,茶樹生長環境在后臺一目了然。下黨滴水緣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菊弟說,近年來,下黨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各村13個合作社聯合組成滴水緣合作社,打造“下鄉的味道”公共品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每畝茶園年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8000元。
下黨鄉下轄10個行政村,如何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近年來,當地根據自然稟賦和群眾意愿,抓住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兩個主導產業,推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在下黨村的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里,幾位村民正忙著將新鮮銀耳加工,做成凍干銀耳、銀耳飲料。下黨村村支書王明秀說,當地深挖食用菌產業鏈條,不斷提升其附加值。整個基地共設立75個車間。今年預計將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
——探索實現“三產聯動”。漫步在下黨村,不僅可以品嘗綠豆湯、草藥茶等當地小吃,還可以體驗烏金陶工坊、廊橋技藝、下黨畫苑、時光郵局等旅游新業態。吳觀前說,下黨村捧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新招牌,目前下黨鄉正在以修竹溪為中心軸,將10個村連點成面發展全域旅游。不久前,總投資86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落戶下黨,過去沒有電燈照明的下黨未來將成為周邊地區的能源樞紐。
鄉親們有了新期盼
建鄉時,下黨鄉人均純收入不到200元。2023年,下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6萬元,10個村集體平均收入46.8萬元。“我要把下黨的奮斗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王光朝老人說。
談到下黨鄉的未來,鄉親們既直面當下仍然存在的現實問題,又對發展前景充滿了期盼。“我們現在想更換茶種,但面臨資金、技術短板。”楊尚標說,下屏峰村種的是福云六號等傳統品種茶,今年一斤粗茶才賣14元,附加值低。王菊弟反映,村里發展茶產業缺乏銷售、文創方面的人才。當地干部群眾期盼,加大力度選派高水平的科技特派員,加快引進鄉村急需的創意策劃、電商銷售等方面人才。
與此同時,當地干部反映,部分農村地區農業生產還存在產業規模偏小等問題。西山村村支書王坤森、葛垅村村支書夏加興說,村里的高山種植仍以小農種植為主,穩定增收面臨困難,期盼能人帶隊,同時優化經濟作物種植的相關土地政策,幫助小農種植搭上延鏈補鏈快車,做大產業規模。
從基礎設施改善到產業興旺,再到對人才的渴求,過去的“五無鄉”弱鳥先飛、滴水穿石,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壽寧縣委書記周乃松表示,將立足縣情鄉情,堅定不移念好“山海經”、打好“特色牌”,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探索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