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7日電題:巧“喝水”的旱地產得多
新華社記者馬維坤、張文靜、王朋
李聚東的旱地終于學會了“喝水”。1100畝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為39歲的他帶來更多致富的機會。
李聚東的家鄉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這里,以貧窮著稱,以缺水聞名。
直到2014年底,他的家鄉發生了變化。甘肅投資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即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為旱塬送去了“解渴水”。
即便這樣,在旱地里搞馬鈴薯原種繁育,家里人還是認為“他‘飄了’”。
此前,李聚東曾靠飼草種植賺到了“第一桶金”,因為“草耐旱,好養活”。
年輕人膽子大,想賺更多錢,李聚東不例外。抗旱抗寒的馬鈴薯是定西的主導產業,其原種繁育,經濟效益更高。
這是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的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魯家溝鎮太平村距離城區約40公里。這里,一部分村民撇下土地,外出務工,造成土地撂荒。另一部分無法外出的村民只能將瘠薄地拴在身上,種一點、吃一點。
李聚東到處請教、查閱資料后,決定“換腦”,不種糧食,要向太平村的撂荒地和瘠薄地要效益,搞馬鈴薯原種繁育。
2017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投資200多萬元組建了合作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了650畝土地,開啟瘠薄地變增收田的“追夢路”。
太平村,和定西所有的山山峁峁、溝溝壑壑一樣,干渴苦焦。
李聚東算了一筆賬:在作物用水旺季,若大水漫灌,花錢、費水、費工。一畝地一年至少澆水300立方米。每年650畝的水費高達10萬元左右。10多人要在田間時時盯著,還要修渠,防止水“跑錯了路”。
節水農業,是唯一出路。
李聚東用“土辦法”搞起了田間示范。他在田間鋪設了簡易管道,將清潔后的油桶改裝成簡易的施肥罐,通過水泵的壓力,使桶里的肥料溶液隨著管道里的水流入田間。
這樣做,省水、省肥、省錢、省工。但李聚東并不“知足”。
這是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的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2020年,機會來了。在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項目支持下,李聚東的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被列為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并獲得了智能化控制系統、設備和管道等配套設施,以此帶動當地發展智慧農業。
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安磊介紹,水肥一體化就是精準、按需施水施肥,讓作物巧“喝水”,快速吸收營養。
省里、市里的農技專家定期前來指導。李聚東的腰桿挺得更直了。他干脆擴大繁育面積,再流轉了50多戶450畝土地。
李聚東又算了一筆賬: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每年每畝地比大水漫灌節約了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和水費;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看馬鈴薯苗情長勢和土壤墑情,也可以遠程灌水施肥。
田間智能管理促進了增產增收。李聚東說:“現在,一畝馬鈴薯原種的產量比用大水漫灌方法增產了30%以上。”
瘠薄地變成了增收田,山溝里蹚出了致富路。李聚東的合作社帶動了30多名村民就地就業。
太平村建檔立卡戶付彩霞在合作社打工。她說:“53歲了,還能有份穩定工作,每月掙2000多元,我很珍惜。”
李聚東沒有停止追夢。他計劃為周邊400戶農戶免費投放馬鈴薯優良種子,發動大家也種“致富薯”,一起奔小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