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5日電 題:“稻花香里”話變遷
冬日暖陽下,干凈整潔的地面,極具嶺南風格的民居,底蘊深厚的歷史建筑……在廣西賓陽縣古辣鎮的“稻花香里”旅游區,游客們“聞稻香、品書香、游水鄉”,流連忘返。
在廣西賓陽縣古辣鎮的“稻花香里”旅游區,嶺南風格的民居引人注目(2020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覃星星 攝
秀美的水鄉,如畫的村落,是外地人到“稻花香里”鄉村旅游區的最初印象。談起過去,古辣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強有著清晰的記憶:“以前村道凹凸不平,下雨天積水多,村民戲稱‘水泥路’。垃圾隨便扔,導致魚塘又臟又臭。”他介紹,許多村民編織草席出售,一個勞動力辛苦勞動數天的收入僅能換得1斤豬肉。
近年來,賓陽縣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探索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古辣鎮鎮長羅麗華介紹,稻米種植是這里的主要產業,當地以具有鮮明嶺南鄉村風格的蔡氏書香古院為基礎,打造“稻花香里”旅游區,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稻花香里”旅游區內的田園風光(2020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覃星星 攝
“我們對周邊村莊的古建筑群和水岸景觀進行提升改造,將十幾個魚塘連通為‘活水’,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吃上‘旅游飯’。”羅麗華說。
通過農旅融合發展,如今古辣香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鄉村旅游成為當地一張靚麗名片。景區內非遺民俗風情節目、籃球賽、影視劇拍攝等文體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每逢節假日都會堵車。
源源不斷的人流,為村民帶來增收機會。村民在景區里擺賣香米、芝麻餅、糍粑等土特產,農家樂、民宿也不斷涌現。“我們這里的芝麻餅外皮用糯米制成,餡主要是姜汁紅糖,現在是暢銷品,高峰時我每天在家門口就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在景區門口銷售芝麻餅的村民蔡寶先樂得合不攏嘴。
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當地黨委政府積極開發多種業態的旅游產品,利用群眾閑置舊屋開發民宿,將舊時牛欄改造成牛欄書吧,增加鄉村旅游消費點,努力豐富和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稻花香里”旅游區內,舊時牛欄改造成了牛欄書吧(2020年12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覃星星 攝
古辣鎮馬界村原本是一個破舊的小山村。當地通過打造稻田藝術品牌,吸引了眾多游客。記者見到村里的致富能人韋進群時,他正和幾位村民一起研究玻璃觀景橋的布置。
“我們從網絡上了解到外省一個村莊通過稻田藝術吸引游客后,隨即聯系深圳一家文創企業前來制作稻田畫,沒想到一炮走紅。這幾年先后推出的炮龍、熊貓、孫悟空等圖案‘刷爆’朋友圈。”韋進群說,以稻田藝術為起點,村里陸續建設了彩虹滑道、網紅橋等設施。
“稻花香里”旅游區知名度不斷提升,成為近郊游、家庭游、親子游的重要目的地。數據顯示,2020年國慶假期,“稻花香里”旅游區共接待游客約4萬人,實現旅游收入約45萬元。
“我們春節前會根據投資入股情況給村民分紅,下一步還將增加游玩設施,提升游客體驗,相信我們的村莊會越來越美,大家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韋進群說。
“稻花香里”旅游區內的田園風光(2020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覃星星 攝
“稻花香里”旅游區內修葺一新的民居(2020年12月31日攝)。